焦点访谈丨资源、经济、生态共同为“十四五”

经验分享 365bet体育投注 浏览

小编: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。 “十四五”期间

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。 “十四五”期间,我国自然资源基础更加雄厚。到2024年底,全国耕地面积达到19.4亿公顷,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。我国是世界上最环保、发展最快的国家。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5.09%,比2020年提高近2个百分点。森林蓄积量达到209.88亿立方米,提前实现国家确定的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贡献目标。不久前,浙江省嵊州市雁北村村民代表代表,大家讨论村集体土地流转问题。沟通后村民们一致同意,将村里新增的300公顷耕地通过招标方式转让给种粮大户经营管理。新增的300亩耕地从哪里来?从2021年开始,浙江启动百公顷、千公顷、万公顷永久主农场联合整治工程,又称“百千”工程。主要采取土地平整、水利设施建设、生态廊道种植等综合措施,将分散的“巴田”、“休耕地”改造成集中、矛盾、良耕、生态良好、适宜规模种植和现代农业生产的优质良田。粮食生产大户赵锦荣共流转耕地1436公顷。在他的机械化操作和彻底的现场检查下d管理,水稻亩产比以前增加了200公斤。这也让他对新增的三百亩土地产生了兴趣。 “百万”工程不仅对分散的“存量”土地进行了整治升级,还高标准建设了一批“养地”。在距离嵊州市不远的湖州市吴兴区,一座新开垦的农场直接按照高农场标准建造。除种植业外,这里还形成了水产养殖、茶果产业、林下经济、设施农业“五大合作”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。例如,跑道养鱼、稻虾轮作等创新养殖新模式,使养殖场效益倍增。中国用世界9%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%的人口。 18亿公顷耕地是我国一直严格遵循的红线。 “十四五”期间”,得益于浙江“百万工程”等多项全国性措施,到2024年底,全国耕地面积将达到19.4亿公顷,比2020年增加2800万公顷,牢牢守住了种植土壤保护红线。其中,黑龙江、内蒙古、河南、吉林、新疆等地耕地面积 各省(区)耕地面积突破1亿公顷,耕地数量、质量、生态“三位一体”保护格局逐步形成。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副院长贾文龙:“‘十四五’期间,自然资源系统将牢记总书记的指示精神,牢固树立制度理念,突出数量与质量并重、严格法治等重要要求。 严格执法、系统推广、可持续利用,稳定守住18亿公顷红线公顷,以及可持续利用。严守耕地红线,提高耕地质量,是我国“十四五”期间自然资源保护工作的典范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“在发展中保护、在保护中发展”,用系统管理思想组织生态文明建设。面对有限的自然资源,科学布局、合理规划是关键。 2018年,党中央、国务院重大调整,组建自然资源部,整合此前涉及多个部门的空间规划职能,整合空间规划等核心职能。最终将区域规划、国土规划、城乡规划纳入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,规划实现“多规划合一”。 “十四五”期间,我国空间格局不断优化。国家及省、市、本级国土空间规划相继批准实施,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有序衔接,形成“五级三类”国土空间规划体系,形成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的“蓝图”。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林健:“以前有‘多规合一’,规划说要制定蓝图,最后制定规划。同时,我们还了解了土地、矿产、海洋、水、森林、达摩、湿地、沙漠、国家公园等九大类自然资源的现状,建立了一个“一图、一套、一表”的管理系统。自然资源管理各部门可以在统一平台上进行统一规划、参考统一底图、使用统一标准。这一系列改革为我国国土空间不断优化奠定了基础。贾文龙:“通过厅局一体化、部局一体化、司局一体化、部省一体化四个一体化,系统重构保护与开发的辩证路线,生态红线成为中国特色的自然资源更新路径。在科学理论指导下,在清晰合理的顶层设计下, “十四五”以来,我国在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方面取得了许多非凡成就。在保护等级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,组织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保护和系统治理。例如,历史遗留废弃矿山超过240万公顷得到恢复,海岸线820公里、沿海地区76万公顷得到整治和恢复。红树林面积恢复46.5万公顷,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国家之一。同时实施27个“景观工程”,保护修复面积超过8000万公顷。经过不懈努力,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绿色发展速度最快、速度最快的国家。完成土地绿化面积5.49亿公顷,其中造林面积1.85亿公顷,相当于福建省一省。新增森林蓄积量相当于相当于大兴安岭森林面积。提前实现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。林健:“一体化管理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头痛医头、脚痛医脚的单一要素管理模式,走向统筹规划、系统管理。一体化管理的策略,要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综合生态效益,要求我们把山、河、林、田、湖、草、沙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,打破部门和培训的界限。” 实行总体保护、系统修复、综合治理。 “保护和发展是相辅相成的。生态文明建设归根结底是为了资源高效绿色开发利用、造福人民。 “十四五”期间“十二五”期间,我国加强资源全过程综合管理和节约,持续优化增量、更新存量,推动资源高效绿色开发利用,让有限的资源产生微不足道的价值。无锡古运河两岸的江南风情灯光秀吸引了众多游客。在城市发展中,将建筑改造成6.2万平方米的城市房,打造五大主体 清理闲置土地500万公顷以上,完成低效用地改造171万公顷。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式扩张转向挖掘潜力的集约化、高质量发展方式,不仅有效解决了发展资源要素瓶颈问题,也证明了寻找存量空间将是支撑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。除了从存量中寻找空间,我国还积极从创新技术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、全面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等方面寻求产出。石油、天然气、铜和锂。拥有全国最大单机反渗透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项目,日产量15万吨,可满足68万城镇居民日常用水,全年可替代和节省50%以上淡水资源。万吨。该项目还可与园区其他产业协同发展。例如,与此一墙之隔的中国华电目前可100%使用淡化海水进行水力发电,年产1600吨浓盐水电厂每天排放的废水均可返回海水工程,实现废水零排放。这种协同发展模式不仅节省了资金,而且实现了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绿色发展。这是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。从耕地红线到“多规合一”,从生态修复到闲置土地处置,“十四五”期间,我国自然资源聚焦“守底线、保安全、促发展”,既夯实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基础,又保护了绿水青山的生态本质。这份涵盖资源、经济、生态的“答卷”,不仅为自然资源“十四五”划上圆满句号,也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可持续发展动能。“十五”时期及以后。

当前网址:https://www.3sranchmt.com//experience/share/2025/1025/814.html

 
你可能喜欢的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