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西方问答·中国学丨杨惠琳:“中国学”为何“

小编:中新社上海10月13日电 问:“中国学”为何“全球”? ——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、大华讲师专访

中新社上海10月13日电 问:“中国学”为何“全球”? ——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、大华讲席教授杨惠琳、中新社记者范中华,第二届世界汉学大会即将在上海开幕。来自世界各地的500多位学者为“中国研究”带来了“世界观”。从过去经典文献的翻译介绍,到今天的全球对话,世界如何理解中国的变化?为什么今天的“中国叙事”建构需要世界各国学者的参与?近日,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、大华讲席教授杨惠林接受中新社《东西问》专访对此进行解读。采访实录摘要如下: 中新社记者:西方研究在中国的起源起源于中国古典文学翻译。文学作品在促进中国对西方的理解方面发挥什么作用?杨惠林:文学活动是一个国家文化最深刻的记忆,也是了解一个文化生态的直接入口。在中国了解西方也是如此。当然,中国古典文学的西译离不开文学作品。文学作品以生动的故事展现中国传统价值观和社会面貌,独特的叙事方式本身也成为中国传统的一部分。因此,它的听众往往分布在不同阶层,在其他文学中很难替代。比如,在《独立宣言》发表之前,美国开国元勋杰斐逊向他的姐夫推荐了一份书单,其中有两本与中国有关的书都是文学作品:一本是《赵氏孤儿》;另一本是《赵氏孤儿》。其余的部分就是今天不太为人所知但提前翻译到西方的《好球传奇》。 《赵氏孤儿》广泛流传于西方,影响了伏尔泰等重要思想。它已成为西方了解中国人家国观念和情感的重要媒介。其法文译本最早收录在杜赫德整理的《中国全志》中,而杰斐逊所见的英文译本就是以此译本为基础的。他看到的《好秋传奇》是英国诗人珀西积累的。其中一些是基于现有的英语翻译,还有一些是珀西本人从葡萄牙语翻译而来。对此,19世纪中叶以后,西方学者继续用西方的文学史概念来规范中国文学史。英国汉学家贾尔斯甚至自称是他1901年出版的《中国文学史》的序言:“这是他第一次尝试写一部这种说法当然不准确,但也能形容文学作品对于中国了解西方有多么重要。当地时间2024年11月,第九届巴黎中国戏曲节在法国巴黎吉美国家亚洲艺术博物馆开幕。图为歌剧节开幕剧京剧《赵氏孤儿》现场。 中新网记者 李阳 中新社记者:世界中国研究对不同文化交流、文明互鉴有何影响?杨惠林:“世界中国研究”的概念首先意味着中国的“历史研究”和“当代中国研究”应该纳入“世界中国”的语境之中。如果说现在的中国已经脱离了“中国的中国”,那么无论是“历史中国研究”还是“当代中国” 学”是文化交流和文明教育的引进。另一方面,“只有监测历史的源头,才能认识现实的世界,只有遵循我们现在能认识的历史和当代的文化基础。到了现在?除了历史的逻辑,还有文化的逻辑;既是历史的选择,也是文化传承的结果。总之,中国与世界的联系、历史与当下的联系,应该是“世界中国”的主要希望。 尤其是世界中国研究,特别强调中西之间的思想对话。西方汉学家从异质文明研究中国文化时可能存在一些偏差,但问题增加的方式、关注的角度、处理问题的方法与中国学者不同。这种差异绝对是对话的机会,也提供了巨大的思考空间,激怒我们发现被忽视的 aof 问题。例如,在普林斯顿大学学者马丁·科为《剑桥中国文学史》撰写的《早期中国文学》中,他传递了一些有趣而亲切的观点:“中国象形文字”的主要部分是语音而不是意义,而《歌》帕中许多章节的主要重要性。这可能不符合常规理解,但这可能会引起新的问题,使看似没有什么意义的时尚歌曲和诗歌显示出意义,从而激活 新的研究规模。另一方面,西方学者的相关研究也需要中国学者的回应,形成完整的链条,真正打开所涉及的问题。例如,最早研究中国古代“投龙”祭祀活动的人并不是中国学者,而是法国汉学家查万。这值得注意,但他看到的材料毕竟有限。许多文化文化都被当时没有打开。因此,历代中国学者李陵、曲敬东《五月集》得到各大博物馆的支持,通过查阅、拓展相关文献,展现了“从山祭祀到洞天福地”的文化叙事。只有这样,他才能解释沙湾发现的“大问题、现实问题、忽视问题”(李凌《读沙湾的《头龙》)。2024年12月1日,《抱龙——从祭山到鬃毛避天福地》特展在浙江杭州开幕。图为观众在金家金门前驻足拍照。它从西湖出现。 在杭州。它被认为是模糊且难以理解的。因此,中国和西方应该重新认识彼此。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思想,不仅能找到狭义的内涵,还能找到共性和不一样的地方。跨社会化的独特逻辑。大写(赏赐)。朱熹的“自重等”注解。从字形来看,“如心”的解释似乎是可以接受的;但有趣的是,《说文解字》中的“叔”其实是一个形声字,只是“发自内心,如声”,而理雅各“译”的毫无意义。因此,“宽恕”这个词现在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令人疑惑,西班牙的奖励不能通过翻译詹姆斯·莱格来从单一角度来理解。这不仅仅是翻译的问题。我们完全有可能从这一类概念中获取汉语对话的“思想语法”。其中的“解释力”是双向的,只有在两种语言方法的两种解释中才能充分显现出来。 2021年5月15日,2021“一带一路”汉字发布年度活动暨发布仪式《孔子辨析》多国译本在尼举行山圣地位于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。中新社发文 任海霞 中新社记者:当今世界构建“中国叙事”为何重要?杨惠林:叙事方式体现了特定的文化逻辑。我认为“中国叙事”不仅是叙事内容的问题,更是叙事本身的问题。比如,理解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,就必须消解“同一性法则”来思考西方形而上学。简单地回到“同体”、“同体”的“中国叙事”,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有同一个“同在异同”、“天下大学”,同同“异异文明之道”和“全人类共同价值观”。这应该是“文明交流超越洋葱文明、文明相互学习超越文明冲突”的底层逻辑。文明的融合是穿越文明的文明。 ” 问题的开始,所以任何文本都只能是“互动”和“对话”的大华讲座教授。文学学会副会长、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、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。他主要从事比较文学和宗教研究。近年出版的主要作品有《意义》(2018年修订版)、《之间的关系》2025年)等。

当前网址:https://www.3sranchmt.com//experience/share/2025/1017/782.html

 
你可能喜欢的: